
作物种植管理
Planting management
首页 > 作物种植管理
番茄常见病害

一、番茄褐色根腐病(真菌病害)
1.1症状
主要为害茎基部和根部,定植后即可发病。初发病时侧根和细根变褐;大量脱落或腐烂,后主根也变褐,表面产生黑色小粒点或裂缝,表皮木栓化,严重的病根肿胀或变粗,随根部病情扩展,茎基部变成黑褐色或腐烂,致植株地上部生长不良,下部叶片变黄干枯,发病初期病株中午萎蔫,早、晚能复原。但病情严重时不再复原,致全株枯死。
1.2 防治
治:发病初期用10%双效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,或50%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,或12.5%增效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,喷布植株茎基部及周围表土,也可用上述药液灌根。
防:1)采用新土育苗或床土消毒。每㎡床面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~10克,加堰土4~5公斤拌匀,先将1/3药土撒在畦面上,然后播种,再把其余药土覆在种子上。
2)种子消毒,用0.1%硫酸铜浸种5分钟,洗净后催芽,播种。
二、番茄疫霉根腐病(真菌病害)
2.1症状
发病初于茎基或根部产生褐斑,逐渐扩大后凹陷,严重时病斑绕茎基部或根部一周,致地上部逐渐枯萎;纵剖茎基或根部,导管变为深褐色,后根茎腐烂,不长新根,植株枯萎而死,本病在结果期可引起绵酸病。高湿条件易得此病。
2.2防治
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,用40%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,或72.2%普力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50%甲霜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60%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,尤其要喷植株茎基部和地面,同时用药剂灌根效果更好。
三、番茄根结线虫病
3.1 症状
主要发生在根部的须根或侧根上。病部产生肥肿畸形瘤状根结,解剖根结可见很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其内。一般在根结之上可生出细弱新根,再度染病,则形成根结状肿瘤。地上部轻病株症状不明显,重病株矮小,发育不良,结实少,干旱时中午萎蔫或提早枯死。
3.2 防治
在播种或定植时,穴施10%粒满库颗粒剂,每亩5公斤,或5%粒满库颗粒剂,每亩10公斤;番茄生长期间发生线虫,应加强田间管理,彻底处理病残体,集中烧毁或深埋。与此同时,合理施肥或灌水以增强寄主抵抗力。
四、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(细菌性病害)
4.1 症状
发病初期嫩叶褪绿,严重的植株上部褪绿和萎蔫,伴随着下部茎坏死,病茎表面初生褐色至黑褐色斑,外部变硬,纵剖病茎可见髓部变成黑色或出现坏死,维管束褐变,这些病变多发生在植株外部无病变的地方,髓部发生病变的地方则长出很多不定根。生产上当下部茎被感染时,常造成全株死亡。湿度大时菌脓从茎伤口和不定根溢出,别于溃疡病。容易在低夜温,高氮及高湿条件下发生。
4.2 防治
发病初期喷施细菌必清300倍液,3-4天一次,连喷3-4次,可以控制以后不发病,初发生的可以恢复。
五、番茄早疫病或称轮纹病(真菌性病害)
5.1 症状
番茄苗期、成株期都可发病,为害叶片、茎、花、果等部位,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。
(1)叶部:叶片初期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病斑,扩大后近圆形,有同心轮纹,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。潮湿时病斑长出黑霉。发病多以植株下部叶片开始,逐渐向上发展。严重时,多个病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,造成叶片早枯。番茄早疫病病斑的轮纹表面生毛刺状物,别于番茄圆纹病。叶柄病斑呈椭圆形,稍凹陷,暗褐色,有轮纹,不将茎包住。
(2)茎部:茎部发病,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,凹或不凹,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,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幼苗期茎基部发病,严重时病斑绕茎1周,引起腐烂。
(3)果实:青果发病多在花萼处或脐部形成黑褐色近圆凹陷病斑,后期从果蒂裂缝处或果柄处发病,在果蒂附近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色病斑,病斑凹陷,有同心轮纹,斑面着生黑色霉层,病果易开裂,提早变红。
5.2 防治
幼苗定植时。先用1:1:300倍的波尔多液对幼苗进行喷布后,再进行定植。定植后每隔7-10天,再喷1-2次,同时对其他真菌病害也有兼防作用。
六、番茄晚疫病(真菌性病害)
6.1 症状
本病发生于叶、茎、果实及叶部,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,初为水渍状褪绿斑,后渐扩大,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,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,并可沿叶脉侵入到叶柄及茎部,形成褐色条斑。最后植株叶片边缘长出一圈白霉,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,湿度特别大时叶正面也能产生。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成褐色,叶背无白霉,质脆易裂,扩展慢。茎部皮层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,病斑在潮湿的环境下也长出稀疏的白色霜状霉。
6.2防治
68%金雷水分散粒剂(精甲霜灵•代森锰锌复配剂)和50%锐扑(氟吗•乙铝)可湿性粉剂,每隔5~7天喷1次,连喷2~3次。
七、番茄白粉病(真菌性病害)
7.1 症状
主要危害叶片。叶面初现白色霉点,散生,后逐渐扩大成白色粉斑,并互相连合为大小不等的白粉斑,严重时整个叶面被白粉所覆盖,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,故称白粉病。叶柄、茎部、果实等部位染病,病部表面也出现白粉状霉斑。白粉状物即为本病病征(分孢梗及分生孢子)。
7.2 防治
1)预防:奥力克《速净》按500倍液稀释喷施,7天用药1次。
2)治疗方案:轻微发病时,奥力克《速净》按300-500倍液稀释喷施,5-7天用药1次;病情严重时,按300倍液稀释喷施,3天用药1次,喷药次数视病情而定。
八、番茄叶霉病(真菌性病害)
8.1 症状
番茄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,严重时也危害茎、花和果实,叶片发病,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、边缘不明显的斑点,叶背面出现灰白色霉层,后霉层变为淡褐至深褐色;湿度大时,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。病害常由下部叶片先发病,逐渐向上蔓延,发病严重时霉层布满叶背,叶片卷曲,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。嫩茎和果柄上也可产生相似的病斑,花器发病易脱落。果实发病,果蒂附近或果面上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斑块,硬化凹陷,不能食用。
8.2 防治
58%甲霜灵(瑞毒霉、雷多米尔)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;47%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-1000倍液;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;50%嘧菌环胺1200倍液;10%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;40%福星4000~6000倍液;隔7~10天1次,连续防治2~3次,注意交替用药。
保护地熏蒸灭菌:发病初期,可选用10%百菌清烟雾剂300-350克,或30%百菌清烟剂200-250克,傍晚闭棚时,将药剂均匀放置后从里往外点燃,一般是在傍晚进行,第二天及时放风排烟。每隔10天用一次。
九、番茄灰霉病(真菌病害)
9.1 症状
番茄灰霉病主要危害果实,也可以侵害叶片和茎等部位。果实受害一般先从残留的花瓣、花托等处开始,出现湿润状,灰褐色不定形的病斑,逐渐发展成湿腐,从萼片部向四周发展,可使1/3以上的果实腐烂,病部长出一层鼠灰色茸毛状的霉层,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一般幼果发病较多,但即将转熟的大果也可受害,且常见整穗果实都发病受害。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,发生不定形的湿润状、灰褐色病斑,可造成叶片湿腐凋萎。茎部染病发生长椭圆形或不定形的长条状、灰褐色病斑,潮湿时亦长出灰色霉层,严重的可引致病斑以上的茎、叶枯死。
9.2 防治
可以在蘸花、喷花激素的药液里边加入一些防灰霉病的杀菌剂。比如,施乐时,按200倍液的浓度,蘸花或喷雾。多菌灵、甲基硫菌灵、万霉灵、速克灵、浓利灵、扑海因、嘧霉胺、卉友瑞镇等药剂,可以轮换使用,一般7-10天打一次药,可预防灰霉病。
十、番茄脐腐病,又称蒂腐病(生理病害)
10.1 症状
该病一般发生在果实长至核桃大时。最初表现为脐部出现水浸状病斑,后逐渐扩大,致使果实顶部凹陷、变褐。病斑通常直径1--2cm,严重时扩展到小半个果实。在干燥时病部为革质,遇到潮湿条件,表面生出各种霉层,常为白色、粉红色及黑色。这些霉层均为腐生真菌,而不是该病的病原。发病的果实多发生在第1、2穗果实上,这些果实往往长不大,发硬,提早变红。由缺钙或是水分供应不足或不稳定引起的。
10.2 防治
番茄结果后1个月内,是吸收钙的关键时期。可喷洒1%的过磷酸钙,或0.5%氯化钙加5mg/kg萘乙酸、0.1%硝酸钙及爱多收6000倍液,或绿芬威3号1000-1500倍液。从初花期开始,隔10-15d1次,连续喷洒2-3次。使用氯化钙及硝酸钙时,不可与含硫的农药及磷酸盐(如磷酸二氢钾)混用,以免产生沉淀。
十一、番茄卷叶病
11.1高温卷叶
番茄在气温高于30℃的时候就会生长缓慢,增加光呼吸,影响养分积累。持续35℃以上的高温,植株叶片水分蒸腾加快,根系水分输导速度跟不上叶片蒸腾速度,很容易造成叶片表面脱水性向上卷叶。
救治措施:保护地生产番茄的,要及时加设遮阳网,加大棚室通风口,注意不要撤掉防虫网。喷施6000倍液的碧护能缓解卷叶病症。
11.2 低温卷叶
番茄生长的适宜温度要求是白天气温保持在25℃左右、夜温16℃~18℃,停止生长的低温临界点是10℃。持续低于10℃以下,叶肉细胞就会受到寒害,叶片向下弯曲,直至叶肉细胞结冰白化。
救治措施:寒冷季节保护地生产番茄,当棚室温度不足以保证番茄生长要求时,建议加设地热线加温或临时增加炉火提温促进生长。同时喷施7500倍液碧护,结合喷水进行1~2次叶面喷肥。叶子发黄时,可喷施叶面肥如叶绿宝、古米绿、瑞培绿1000倍液进行调理。
11.3冲施肥过量烧灼卷叶
冲施肥过量会造成土壤局部肥料浓度过高,造成根系烧伤和叶片叶缘枯斑性卷叶。
救治措施:尽快浇水,缓解症状。
11.4病毒感染卷叶
感染蕨叶型病毒病的番茄植株症状是先出现不同程度的矮化现象,叶片由上而下的出现全部或部分的叶片向上卷曲。
救治措施:叶面喷施25%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500~5000倍液、24.7%阿立卡微胶囊悬浮剂3000倍液、20%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1.5%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等。
11.5除草剂药害卷叶
邻近地块施用封闭除草剂,很容易随气流产生飘移,对周围的番茄植株造成药害,造成番茄叶片上卷、僵硬发脆。
救治措施:一般卷叶症状轻的可以喷施碧护5000倍液促使卷叶展开。同时加强中耕施肥促进植株生长,解救效果会更好。
十二、番茄芽枯病(生理性病害)
12.1 症状
主要发生在夏秋保护地。被害株引起幼芽枯死,被害部长出皮层包被,在芽枯处形成一线形或“Y”字形缝隙,有时边缘不整齐。主要在蕾期发生,原因是中午放风不及时,高温烫伤了幼芽生长点,使茎受伤而引起。
12.2 防治
1)及时放风,棚温控制在35℃以下。
2)适当蹲苗,发现植株萎蔫及时浇水。
3)使用遮阳网覆盖,防止高温危害。
十三、番茄霜霉病(真菌性病害)
13.1 症状
主要发生的棚室中,苗期、成株期均可发生,多从苗的上部或伤口外发病,病部灰褐色,腐烂,表面生有灰色霉层。成株期叶片发病,从叶缘开始向里产生淡褐色“V”形病斑,水浸状,并有深浅相间的轮纹表面生灰色霉层,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色或灰绿色霉层,叶片逐渐枯死。果实发病时,病菌多从残留的花瓣、花托等处侵染,逐渐向果实扩展,果实蒂部呈灰白色水浸状软腐,产生灰色至灰褐色霉层。
13.2 防治
高温闷棚 选择晴天中午时间,密闭大棚升温至30~33℃,并保持2h左右,然后及时通风降温,对病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。
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,最好采用粉尘施药或烟雾施药法用药,亦可采用喷雾方法施药。粉尘施药或烟雾施药应在傍晚时喷洒粉尘剂或施放烟雾剂。常用的粉尘剂有5%加瑞农粉尘剂、5%百菌清粉尘剂、7%叶面净粉尘剂、10%敌托粉尘剂等;常用的烟剂有45%百菌清烟剂。喷雾施药应在发病初期,以上午用药为宜,先摘除病叶,再喷洒药液,要注意叶背面用药。可用10%世高水分散颗粒剂 1000倍液、2%武夷霉素水剂150倍液、60%防霉宝超微粉剂600倍夜、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~1000倍液、40%福星乳油6000~8000倍液、47%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等,每7~8天1次,连喷2~3次。
十四、番茄煤污病(真菌病害)
症状:主要为害叶片,也危害果实。病初在叶面和叶背产生平铺状白色霉堆,以后渐变成灰黑色至黑褐色的霉堆。随病情发展,病叶黄化,霉斑背面叶肉组织坏死,形成大小不等的病斑。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密布,短期内叶片枯死。病原侵染果肉,也会在表面产生平铺状白色霉堆,后期变黑,影响果实着色品质。
发病规律:荫蔽湿度大棚室易发病。梅雨季节发病重。病原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叶、土壤及植物残体上越冬。春天产生分生孢子,借风雨及蚜虫、介壳虫、粉虱等传播蔓延。光照弱、湿度大的棚室发病重,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。高温高湿,遇雨或连阴雨天气,特别是阵雨转晴,或气温高、田间湿度大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,易导致病害流行。
药剂防治:乙霉·多菌灵、甲硫·己唑醇、硫磺·甲硫灵
十五、番茄细菌性斑点病
症状:主要危害叶片、茎、花、叶柄和果实,尤以叶缘及未成熟果实最明显。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。
叶片染病:由下部老熟叶片先发病,再向植株上部蔓延,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圆点斑,扩大后病斑暗褐色,圆形或近圆形,将病叶对光透视时可见病斑周缘具黄色晕圈,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或黑色,如病斑发生在叶脉上,可沿叶脉连续串生多个病斑,叶片因病致畸。
茎染病:初始产生水渍状小点,扩大后病斑暗绿色,圆形至椭圆形,病斑边缘稍隆起,呈疮痂状。
果实和果柄染病: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,稍大后病斑呈褐色,圆形至椭圆形,逐渐扩大后病斑转成黑色,中央形成木栓化疮痂。
苗期染病:主要发生在叶片上,产生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斑,周缘具黄色晕圈。
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区别于细菌性疮痂病的是果实不腐烂,茎杆、叶片发病,维管束系统、木质部不变褐色。
发病规律: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,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8-28℃;最适发病环境为:温度20-25℃,相对湿度90%以上;最适感病生育期为:育苗末期至定植坐果前后。发病潜育期7-15天。15℃以下、30℃以上基本不发病,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-30℃。
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近年发展保护地生产后出现的新病害,发病的年份多为早春温度偏高、多雨;棚室地处在地势低洼、排水不良;浇水使用河道污水、关棚时间过长易感病。适宜发病的栽培条件为20-25℃的温度;植株表面有水滴或湿润状态,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条件。另外向阳面的果实易感病,特别是日灼受伤的果实容易感病;棚边缘的植株易受强风雨打、造成伤口而发病重。管理粗放,浇水多,排水不良,雨后积水,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,会加重病害发生。